“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降准降息大幕将启?专家预判:明年力度或超今年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2025年,降准降息的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宽。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会议主要围绕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确定的政策基调,对2025年的经济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并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这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对经济复苏前景的乐观预期。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货币政策锚定“适度宽松”
关于货币政策基调共有五个描述,即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
自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基调一直都是“稳健”,只在2008年至2010年之间为“适度宽松”。
不过,在202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货币政策取向的定调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在光大证券(维权)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这次对于货币政策取向的修改,既体现出决策者对短期经济运行困难和中长期结构转型深层次矛盾的充分认知,也体现出宏观调控思路的适应性转变,更体现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取向无论是‘稳健’还是‘适度宽松’,保持币值稳定是必然要坚持的。”张旭表示,一方面,要对内保持物价稳定,或者说是保持物价涨幅处于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则认为,随着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预计央行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工具规模都将随之加大。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研报中指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将给市场带来新的强劲预期。从货币政策数量工具来看,2024年年内降准2次、累计降准100BP,每次均向市场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而在9月2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曾表示,9月底降准落地后,年内可能根据情况,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
陈雳预计,2024年12月至2025年一季度,存款准备金率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适度宽松”的新提法代表货币政策有新的方向。
从利率工具来看,2024年年内累计调降1年期LPR共35个BP、调降5年期以上LPR共60个BP。展望2025年,陈雳认为降息加力稳增长的同时,汇率稳定性也是重要考量,预计后续降息幅度将保持适度。
适时降准降息力度如何?
早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表述曾被采用过,与之相应的是,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这段时间内,央行总共四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安排包括“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判断,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今年0.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鉴于国内低物价环境及海外政策转向的背景,我国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政策工具仍有充足空间。考虑到年底MLF到期量大、跨年流动性需求以及助力银行信贷投放实现开门红等因素,预计年底前后将有一次降准操作。
“另外,明年国内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取向将更加积极,降准规模或有望超过今年。同时,通过降息等工具,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周茂华表示。
王青则认为,不排除2025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
“这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一招。”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在金融“挤水分”效应减弱后,明年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有望恢复较快增长。而2025年汇市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不会动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
展望未来,周茂华表示,此次重磅会议明确释放出我国宏观政策更为积极的取向,采取“宽财政与宽货币”的组合策略。参照央行以往的措辞,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经济的复苏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